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不该沦为学校的附庸

   日期:2024-08-08     来源:www.zhunnen.com    浏览:378    
文章简介:开栏的话家庭教育是什么?这个类似“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在教育专家和普通爸爸妈妈心中有不一样的解答。从微信上转发率较高的内容来看,好像大部分爸爸妈妈更关心能轻松有效地“解决家那个叛逆的小冤家”的那“一招”,于是各种“怎么样...

      开栏的话

家庭教育是什么?这个类似“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在教育专家和普通爸爸妈妈心中有不一样的解答。从微信上转发率较高的内容来看,好像大部分爸爸妈妈更关心能轻松有效地“解决家那个叛逆的小冤家”的那“一招”,于是各种“怎么样……”“如何……”的技术贴大行其道。

如此的局面是不是偏离了家庭教育的真道?今天的家庭教育应该有什么核心价值观?大家该怎么样深思家庭教育自己独特的规律、使命和价值?从今天起,本报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欢迎读者来稿各抒己见,投稿信箱见本版报头,主题请注明“大讨论”。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正在犯着一个紧急的错误:很多父母和家庭教育专业人士把学校教育当作教育的唯一准则和模板,弃守家庭教育的独特属性和用途,不可以根据家庭教育自己的特殊规律来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事实上被淘空、架空,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于是,学校教育呈现的是“教育过度”,家庭教育则表现为“教育失责”。

“唯学校是教”使现行家庭教育失去了自我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来是各有使命、各负其责的两大教育形态,长久以来却一边被double(加倍的期待、加倍的投入、加倍的负担),另一边则被紧急削弱,自乱营盘,失守应有职责。

遗忘了自我存在,遗失了自我主体性,是现在家庭教育最重要、最重要的病症。它不可以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明确自己的使命和价值,没根据自己的特殊规律来做教育;它把学校教育模式尊为不可动摇、至高无上的规范,主动加入、模仿、迎合、讨好学校教育模式,并将它简单移植到家庭教育中,使家庭教育倚赖于学校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价值。

如此的倚赖和迎合,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唯学校是教”的片面化教育思维里,导致一种“言教育一定要学校,言学习必课本,言成长必分数”的极端病态的教育生态。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学校和家庭的双倍期待和重压而不堪重负,进步畸形化,厌倦学习,人格萎靡;成千上万的父母终日围绕学校的考试升学指挥棒疲于奔命,为督促完成孩子的每一篇作业而绞尽脑汁,对所有可以提升应试能力的培训趋之若鹜,对孩子的分数变化提心吊胆。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也是中国整个教育的悲剧。当教育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被否定之后,人性的丰富性也必然随之枯萎。说明悲剧的真相,解放广大的孩子,拯救广大的父母,主张“新家庭教育”,火烧眉毛。

家庭教育定义需要重新理解和概念

家庭教育范围发生的深刻变化,促进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定义进行全新的理解和概念,并且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进步动力。这个理解就是:家庭教育是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全民自我做主的终身学习和相互影响。如此的理念包含了六个要素:1.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2.全民性;3.自我做主;4.终生性;5.以学习为中心;6.互动性,教育是通过相互影响和激起来达成的。

如此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家庭教育走向了一个进步拐点,从学校教育的附庸转变为“新家庭教育”。其中蕴含着六大变化:教育空间从学校为主转向家校均衡,家庭再一次成为学习中心,家庭生活再一次成为教育主题;教育主体从一部分人转向全民;教育决策从老师、领导做主转向自己做主;教育时效从生活某阶段转向终身;教育重心从教转向学;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确定性被打破,教育愈加强调交互性、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灌输或输出。

“新家庭教育”凸显了家庭教育自己的地位与价值,家庭教育不再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这不只会使日渐走进死胡同里的现行家庭教育“翻转”过来,获得生命力萌发的机会,而且会给学校教育的改革以要紧的启发。

新家庭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养育人性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和不可替代性。之所以讲“不可替代”,主要在于家庭对人性影响的早期性、全方位性和深远性。家庭教育的每个元素、每个环节,都与人性的养育相联系。简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生活幸福。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字,也是新家庭教育的特殊使命。

学校教育也要促进生活幸福,但它养育人性的功能不完备,它的两个不可动摇的目的和逻辑起点(大规模批量制造符合某种标准的人才、不断提升制造人才的效率)表明:它主如果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生活成功的。培养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字。

达成生活成功和幸福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同目的,这是二者的交集。二者有什么区别在于:家庭教育主如果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生活幸福(兼顾人才的培养和生活成功),而学校教育则主如果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生活成功(兼顾人性的养育和生活幸福)。

历史可能发生再一次“翻转”

人类家庭教育的历史有几千年,它与人类文明的存在、家庭的存在相一直。全世界范围内合法的学校教育的历史也就是几百年,它脱胎并服务于工业化模式,而工业化不会是人类永恒的进步状况。大约300年前,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为克服家庭局限性的消极后果,大家打造学校。但,大家决不可以因此而期望,学校包含了对人教育的全部内容;也决不可以因此而期望,学校能替代爸爸妈妈、客厅和家庭生活的地位,能为心灵、精神和职业教育做需要做的所有。”

在工业化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一定发生重大改变。事实上,伴随教育信息化年代的到来,伴随“课程慕课化”、“教程慕课化”的兴起,伴随大量的常识商品(如公开课)等通过网络、手机等终端平台进入千家万户,学校教育的部分功能,如广泛阅读的功能、自学的功能、研究的功能、内容鉴赏的功能,已经渐渐转移到家庭。家庭再一次成为学习中心,这是不可逆转的年代趋势。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而应该倒过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辅助方法”。他说:“学校永远没办法替代家庭教育,学校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教育方法而为世界服务。学校的最高目的只能是确保、提升家庭生活的能力并进行普及。学校的目的只能加大业已存在于家庭日常的考虑、爱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法,并使之趋于完美,补充新的方法,使小白段同已有些方法最紧密地联系在一块。学校使这种在客厅里进步起来的能力获得有秩序的延续、扩大、纠正和健全之时,便是学校真的得到每一个好爸爸妈妈感谢和信赖之日。”

裴斯泰洛齐的话,值得大家深思。

固然,300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非常大变化,裴氏所主张的以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模本”的相互关系也会发生“易位”,但,哪个又能保证300年将来,学校教育会一直独占鳌头,而不会发生再一次的翻转呢?

新家庭教育将深刻影响将来教育面貌

根据裴斯泰洛齐的理解,“假如公共教育对人类有任何真的价值的话,它需要模仿家庭教育的优点。由于我的建议是:倘若学校教育不考虑家庭生活的状况,与所有和一个人的普通教育有关的所有其他东西,它只能人为系统地阻挠人的成长。”

让自由、温馨、舒适、随机、生活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去模仿、追逐、迎合机械、刻板、僵化、通识化的学校教育,如何说都是“逆天”的、不适当的,不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是年代的深刻误解。

相反,机械、刻板、僵化、通识化的学校教育,势必要靠拢、适应自由、温馨、舒适、随机、生活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

在将来一段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两种人类的基本教育形态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拥而舞。可以相信,获得独立地位和自我意识的新家庭教育,将深刻影响学校教育及人类将来教育的模式,二者的融合趋势,将造就人类教育的崭新形态。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